双重束缚,是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Double Bind Theory)。是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容易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症状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重束缚的特征如下:
1、两个或更多的人处在重要的关系之中。
2、重复经验。
3、呈现一个负性强制指令。如:不要做某事,否则我会惩罚你。
4、第二个强制指令更抽象,与第一个冲突,也伴随着惩罚和感知到的威胁。
5、第三个指令是禁止当事人回避,并且要求他做出反应,如果没有这个限定,受害者也不会感到被约束。
6、一旦受害者内化了双重束缚的模式,上述任何因素都会引起其暴怒。
下面这个例子,清晰地再现了双重束缚的几大特征。一个住院的年轻人刚刚从精神分裂症状态中康复出来。他的母亲来看他。当他的手臂放在母亲的身上,他母亲的身体僵硬起来。但是,当他撤回手,母亲问:“你不爱我了吗”?听了母亲的话,病人的脸红了,母亲说:“亲爱的,你不要这么容易感到窘迫不安,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段交流之后,病人马上变得烦躁不安,会见结束后,他攻击了医院的一位助手。医生只好把他关到隔离室。
在这段情境中,病人敏感的体会到了母亲并不希望和他有肢体接触,母亲的身体拒绝他,这是一个负性的强制指令。接着他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母亲的意思做出相应的反应,母亲又通过“你不爱我了吗”进行了质问,这里病人感受到了母亲的愤怒和不满,是一个更为抽象的强制指令。此时,病人已经处于为难当中,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母亲究竟是希望他干什么?他充满了情绪,并且脸红了。而母亲又说“亲爱的,你不要这么容易感到窘迫不安,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句话,禁止了当事人的回避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让当事人无处可逃。彻底暴怒。
另一个双重束缚的例子经常见诸于网络,由于网络的开放和信息模糊化,我们很容易在一些网络帖中,隐身评价别人,发表比如——“你这样做合适吗,这样符合道德吗”?的言语。
当我们出于情绪发表了这样的文字之后,很容易后面有人跟帖来打击你——“你有什么资格评价别人,你不要做这种说三道四的人,你的素质很高吗,管好你自己”。
——初初听觉得跟帖的网友言之凿凿,道德水准很高,也说教的对。但是内在的感受又是无比的窝火憋屈。实际上,跟帖的网友也在对你干一件双重束缚的事情,让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他不让你评价别人,但是他却正在干着他不允许你干的事情——他在理直气壮的评价你。
网友通过自相矛盾的文字和行为,把你的内在的逻辑搞乱了,这才是你真正烦躁的地方。你既觉得他说得对,但是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假如没有理清内在的逻辑,很可能,你会和对方呛上,引发一场网络骂战,但是实际上离事情的真相已经越来越远。而类似的情况我们经常会在家庭中经历,比如年长的姐姐哥哥会以同样的方式训斥年幼的弟妹,表面上哥哥姐姐训诫的对,但是又总有个地方觉得别扭,让人憋屈。
在家庭中,作为父母或者兄长等重要人物会有至高的权威,无法质疑,因此接收信息的人,或者称之为家庭中的弱者,无法辨别其发布的信息间的相互矛盾,只能接受,长此以往,家庭中往往会产生内心充满极度冲突矛盾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下面是我模拟的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独白,当中充满了“双重束缚”。
“——我的内心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你没有用,你不行,你不好,所以你需要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样子,这样我才会对你满意。当我努力的过程中,我分外辛苦,每前进一点,都会偷窥着她,看她脸上的表情是否满意子。我知道,她是我妈。她一直在要求着。
而同时,还有另一个声音也响起,那是我从小就拾荒长大的父亲,在我内心唤起的声音——你要努力,你一定要努力,假如你不努力的话,你就没有饭吃了,我也不会养你。
这两个声音在我内心彼此交错,让我混乱不堪,我不明白,我究竟是那个努力了就会拥有体面样子的人,还是那个很差,不努力就活不下去没有饭吃的人。我总是在这两个概念里打转,我头昏眼花迷糊犯困,有的时候还会恍惚迷乱甚至走在路上摔跤。
如果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还好操作,可是双重的认同却让我崩溃,我没有清晰的思路了。
如果只认同妈妈对我的要求,那么我单纯努力就可以了,如果单纯认同爸爸的要求,我只需要待在那个可怜虫的位置也可以了,可是这两个要求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我好不容易努力达到了妈妈要的那个好一点的光鲜的位置,接着我又必须满足爸爸,把自己放到可怜兮兮的处境里,我究竟应该往哪待?
但凡一种要求都不会让人发疯,爸妈的冲突内化为孩子的冲突,爸妈之间解不开打不通妥协不了的节,成为孩子脑袋里碗大的疙瘩。我试图去解开这个连环扣,却越来越乱,这逻辑的混乱让我头晕、发热、疯狂、恶心。内在的压迫和张力,在他们提出需要的两端都被封的严严实实,让我两边都出不去。
我听从爸爸的话“你很差,你不配活,差到可以去死”。我真心想死的时候,妈妈要我变优秀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不让我突破不配活的极限和宿命,不让我自我了断。我还要把已经压得变形的高密度的我,再一次向上争一争。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被双重诅咒。
我处于一片混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中,我既不可爱也没有用,我目光僵化凶狠,肌肉木僵呆滞,肚子腹大如鼓,走不出又逃不掉,活不下去又死不了。我的精神囚禁在狭小的躯壳一寸寸一寸寸,苟延残喘分崩离析中剧毒面色如赤”。
上面的内心独白,就代表着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己无法处理的内心逻辑。而实际上,在其内心互相矛盾和冲突的两部分,来自父母各自的投射。这在病人内心形成极大的冲突和情绪张力。
双重束缚,给你感觉是呆在哪儿都不对,它的核心逻辑是:你的自发性绝对是错的,你选择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不可以。
当自发性荡然无存时,你会感知到,你不是你自己,你无法认同这个没有自发性的假自我。这时你会出现一系列的看似无序低效的行为,这是为了不被这个假自我所控制。例如拖延、迟到、记性变差等等。其实是内在的逻辑混乱,自我无处安放。
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受到双重束缚,但是精神分裂的人却一直在重复处理双重束缚的问题。由于无法对二难局面做出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做出防御性反应,可能是具体或者文字的反应,可能是隐喻的形式表达,以癫狂终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