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克服心魔专注地学习?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6 11:14:16

               

某大学生的求助问题: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学校大四不让住校,如果需要考研就得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我觉得自己自制力还是很强的,再三考虑各种因素后决定在家备考,开始的两个星期学习状态很好,只是晚上睡觉有些失眠,可能给自己压力大吧,直到前几天楼下二楼的大妈从她女儿家回来,她和她老伴以及楼下的一些邻居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半跳广场舞,而她老伴又是个很拗的人,没敢跟他们说让声音小点,受不了干扰,我就去距离我家大概一百米的亲戚家学习,她家暂时不住,问题又来了,她家附近有条大马路,白天车来车往,噪音很大,无奈之下待了一天半我就回家了,这期间我妈妈跟物业的人反应后,楼下广场舞的声音是小了,可我回到家后,就变得有点不正常,会不自觉的在意各种噪音,尤其是车的声音,我发现原来在我家也是有大马路传来的噪音,只是没那么大,可问题是,我的耳朵总是在意很小的车声,心里还跟条件反射似的,又一辆大巴车过去了,又一辆大卡车过去了,没法专注的学习,觉得精神都是涣散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感到很苦恼,不仅学习的时候,日常生活都无法忽略那些来自车的噪音,我到底该怎么办好呢?是不是精神出问题了?怎么才能解决,不让自己的耳朵注意那些噪音?希望各位好心人能帮帮我!非常感激!!!

 

回答:

你可能出现了神经衰弱的状态,是由于长期脑力劳动导致的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失调引起的主观不适感,并不存在器质性的损害。神经衰弱的特征是易兴奋,易激惹,易衰竭,常有失眠、头痛、抑郁、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和情感脆弱等。多发于青壮年,16~40岁之间多发,以脑力劳动者,青年学生多见。

神经衰弱主要有以下症状:

(1)衰弱症状:这是本病常有的基本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稍久,即感觉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恢复其疲劳感。很多患者诉述做事丢三落四,说话常常说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2)兴奋症状: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有的患者还对声光敏感。

(3)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惹。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或易于伤感、落泪。约1/4的患者有焦虑情绪,对所患疾病产生疑虑,担心和紧张不安;例如,患者可因心悸、脉快而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或因腹胀,厌食而担心患了胃癌;或因治疗效果不佳而认为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这种疑病心理,可加重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另有约4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短暂的、轻度抑郁心境。可有自责,但一般都没有自杀意念或企图。有的患者存在怨恨情绪,把疾病的起因归咎于他人。

(4)紧张性疼痛或不适: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其次是诉述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表现为睡眠节律的紊乱。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

因为有记忆力衰退或者大脑的异样感,神经衰弱的患者往往会以为是大脑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断地寻找医疗帮助,但医学检查往往并不能发现器质性的损害。所以这些症状更多的是一种心因性的主观不适感,未达到器质性损害的程度。

改变神经衰弱关键在于调整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失调,其中体育锻炼对于神经衰弱的缓解效果明显。长期有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每周三至四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坚持一个月以上),锻炼的形式包括慢跑、爬山、篮球、羽毛球等可以充分增加肺活量的运动,将能很好地缓解神经衰弱的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应对神经衰弱的方法:

l        加强化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l        注意睡眠卫生,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l        保持良好情绪,学会吐槽

l        培养兴趣爱好,给予自己放松的空间

l        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审核:徐粤宇 唐星星 蒋淑亚)


上一篇: 你是不是 “精神上的芬... 下一篇:如何应对黑暗的恐惧

返回顶部

图书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 2012-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电话:0731-58683601 

湘教QS3-200505-000062 湘ICP备14008333号

湘公网安备 430304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