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很多人说:老师,我很清楚要好好地爱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不断提醒自己要爱自己,可还是不会爱自己,是不是我哪里没有做好啊?
也有人说:我就觉得爱自己很简单啊,我看看文章看看书就学会了,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爱自己这么难!
爱自己,的确是不需要有任何条件的,但却不是想爱就能爱的。有的人轻而易举就可以,也有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依然做不到,这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所致。
会爱自己的人,在感觉里会有被重视的体验,这让她们相信自己对别人是足够重要的,让她们能够信任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相反,不会爱自己的人,往往缺乏这样的体验,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不够好的、没有价值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欢,也就不会好好的善待自己。
会不会爱自己,最根本的区别不是因为你好不好,而是因为你有没有好好地被他人重视过。
所以,不会爱自己,是一个问题,但却不是你的错!
01
一个人是如何变得不爱自己的?
我的一位来访小秦,是个很有想法的姑娘,她的困扰是每当自己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想象里激动万分,可是一落到实处,就会相当无力。
当谈到自己时,她有很多的不满: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多一点坚持,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有毅力,既想要成就,又不能吃苦,你就活该只能过这样的生活!你这样的人生,一无是处,有什么价值呢,没有人会喜欢你的!
她越说就越愤慨,好像她嘴里说的那个人不是自己,而是跟自己没关系的某某某一样。
我问她:有人会用这样的语气跟你说话吗?
她说:我父母就是这么说我的呀,到现在我都三十多岁了,一年难得回次家,还会被他们骂得无地自容。
在小秦的童年里,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只要因为一些小事让父母不满意了,都会被骂、被侮辱,特别痛苦的时候,她就跑到山坡上发上半天的呆。
在那些时刻,她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想总有一天自己会长大,会有一份好的工作,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会有理解自己的朋友,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
她的确一直都很努力,但是她并没有好的工作,也没有幸福的家庭,更没有朋友。她一直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你很好,你值得被更好的对待,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好起来。
她说:我总是看起来很乐观、很坚强、很无所谓,可是我实际上很敏感、很自卑、很脆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值得。
像小秦一样,有很多早年被忽视、被打击、被侮辱的人,无论长大后如何给自己做心理暗示,都很难改变内心里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真的有多不好,而是因为曾经被养育者不当对待的方式,让他们形成了对自己过低的自我评价,于是当他们用这样过低的标准去对应现实的问题时,就会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做不到。
而每当遇到这样的挫败之后,又会回头来给自己打气,希望自己能做到,感觉里仍然还是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以至于很多次做不到之后,自己也就真的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也开始狠狠地攻击自己。
所以,每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内心里其实都有一个非常无力的自己,他们指望着不依靠别人找回自己的自信,却又总是做不到。
02
不会爱自己,等于自带不被爱的“基因”
虽然不会爱自己的人会因为自卑而避开很多挑战,但却没有人能成为孤岛一般的存在。
不会爱自己的人,不敢把自己看得重要,却一直在内心里渴望着一个能把他看得重要的人出现。
这样进入关系之后,就会出现一种矛盾:内心里希望自己是重要的,可是行动上却总是把自己当成不重要的。
比如,希望另一半能理解自己,可是在面对对方的误解时,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担心对方会觉得自己脾气不好;希望被尊重,可在不被尊重时,也会自动忽略,因为怕对方觉得自己很难相处。
所以,不会爱自己的人,往往把自己放在低自尊的位置,对于他人的忽略和冒犯持不可置否的态度。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道理、有理由去替自己说话,就好像他们需要等待一个许可才敢做点什么一样。
而如果当他们想为关系做点实际的事情时,总是对自己的责怪更多,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不会被人喜欢,会把关系搞砸。
一个人在关系里的感受和反应,总是跟生命最初的人际关系模板相连。也就是说,我们到了一段关系里,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自己最真实的样子。而想象中自己应该怎么做的样子,其实是空自我,无法落在实际的生活中。
当一个人真的不会爱自己时,是因为他没有被足够好的对待过,这种内心的感觉是无法立刻改变的。同时当一个人不会爱自己时,也很难在关系里获得足够被爱的体验。
也就是说,被爱和不被爱的根本区别,在于底层的关系模板,我们很难直接改变关系在现实中存在的样子,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心理疗愈,逐渐修正内心里的关系底层模板。
03
如何改写不被爱的“基因”,走出童年阴影?
每个不会爱自己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背后的关系模板是难以抗衡的,但并非真的不可改变。
前文中的小秦,三十多岁谈了很多个对象都没有着落,也不敢去面试更好的工作,总觉得自己太差劲了。
在我们咨询数月后,她愿意尝试跟一个追求者深入地交往,也成功入职到一个薪水是原来两倍的工作。
她开始更少地责怪自己,相反在别人误解自己时,也偶尔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她说:通过咨询,我对自己的感觉不那么糟了,甚至有点喜欢自己了。
在爱自己和不爱自己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特定的循环。
爱自己对应的是正循环:因为被爱、被懂得,所以我愿意爱自己,然后更多的人爱我,我也更爱自己。
不爱自己对应的是负循环:因为不被爱、不被懂得,所以我不愿意爱自己,然后更多人觉得我难以理喻,我也更厌恶自己。
小秦虽然有着不被善待的经历,但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哪怕她内心十分害怕,但是她愿意打开自己,尝试让我去理解她,这是她非常可贵的品质,也让她得以从爱自己的负循环,走上正循环。
我相信每一个像小秦一样不会爱自己的人,虽然经历过创伤,但也都带着自己的珍贵特质,在寻找一条自我突破的路。
那么,不会爱自己的人,要如何才能改写不被爱的“基因”,走出过去的童年阴影呢?
1、识别区分问题的来源
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问题的来源时,问题并不会马上解决掉,但是我们却有了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至关重要,实际上有很多在生活中、在关系里一直痛苦的人,并不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成长方向。
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越能理清楚问题跟自己的关系越好,这并非是要求我们去自我责怪,也不是要让自己去加倍付出,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看见问题背后的脉络,是如何被自己影响的,又是如何影响到自己。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切实的希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自己这里找到出口,而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着他人拯救。
2、通过表达,开始更深的自我探索
当我们识别到自己要走的方向之后,就可以进行更多更深的自我探索了,大多数的人都需要靠表达和诉说去完成。
有很多人一开始会觉得没什么好谈的,没什么值得谈,或者不知道该谈什么,这是源自于一种担心自己谈不好的恐惧,也惧怕自己所说的别人会不感兴趣。
所以,越是不会爱自己,越是从小没有被好好对待的人,就越需要足够多的表达和被倾听。越多越早地进行这个过程,内心的不确定程度就会越降低,自我禁锢和封锁就会越少,你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才能更多敞开和接纳。
实际上,那些情绪和想法的部分,都是我们成长中无比重要的资源。自我成长,相当于就是通过一个安全的氛围,让我们通过自由的表达,发掘出自己更多的资源,从片面的自己到整合出一个更完整自己的过程,最终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3、借助更多的被理解,达成自我理解
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通过自己想事情,来获得自我确认和自我理解。能够确认和理解自己的前提,只能是曾经有被很好的确认和理解过。
所有自我理解的前提,都是需要借助足够多的被理解,来形成一种你相信自己值得被理解的感觉。
所以,当你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去形成这样的感觉之前,哪怕你很渴望自己被理解,也不会真的去做那些可能会促成理解的行为,因为内心是虚空的、没有力量的。
当你有足够被理解的经验之后,内在的很多不确定的感觉就被夯实了,你会感觉到很结实,敢于形成自己的判断,敢于在关系里去表达和行动,你便开始在现实中展现出一个值得被爱的自己。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矫正性体验,当你产生很多不同于过去的正向体验,不断覆盖与抵消过去的负性体验时,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最后,希望每一位不会爱自己的人,不再因为不会爱而责怪自己,而是可以因为不会爱去促成更多的自我理解和接纳,重新修通一条自己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