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神经传递物质是如何运作的。
神经细胞传递神经冲动时,会在轴突末端释放神经传导素至突触。
突触后神经细胞的树突上有神经传导素的接收器,可接收特定的神经传导素,接收器接收神经传导素后可导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反应,在突触多余的神经传导素则由突触内的酵素分解,或由突触前神经细胞回收于下次使用。
简单来说: 想象一群人在打篮球,其中有人将篮球传出来而这个篮球就是神经传导素,接到篮球的,你就把它想象成是神经树突上面的神经传导素接收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神经传导素就像篮球一样是可以回收的。
在上述过程中,若发生下列的情形就可能造成心理疾病或是行为异常:
某特定的神经传导素在合成过程中产生异常,导致传导素过多或过少。
在突触内剩余的传导素没有被分解或回收,导致神经传导素数量异常。
接收器的数量异常,导致突触神经细胞被兴奋的程度异常。
所以依据上面的看法,若能找到生理异常现象(神经生理)与心理疾病(异常行为)的关系,则透过生物化学的治疗方法即可恢复生理上的正常功能,例如服用药物来平衡神经传导素的数量。
但是问题来了,过去的生物化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进展,这些精神药物的确对个体的行为有一些影响,但是这些药物对于个体的认知和情绪的反应影响仍有限,人类异于动物有复杂的心智功能,与微妙的人际互动关系,身体与心理并微妙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部分或许在生物化学的范围还是比较难以影响与操控的。
所以凡事以机械观或者是生物化学药物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行为、想法、情绪与人际关系或许都把事情看的太简单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