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性变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在心理疾病诊断标准中榜上有名,似乎存在这些问题的人都生了病。既然生病那打针吃药就顺理成章,或者造出一种人----心理医生来挽救他们。
心理疾病的实质是什么?一位有二十年强迫思维经历的朋友在经过有效心理治疗后感慨地说:应该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念并付诸行动。作者也在网上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强迫症不是病,如果当病来治,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十年也治不好。
同性恋的母狮,暴露癖的公牛,这一定让人笑掉大牙。动物不会有神经官能症、兽格障碍,当然也不会畸恋。人类是如此发达,人们应该感到更幸福才对,可正因为这种文明的压力让人们生出各种精神障碍来。
所有心理障碍(精神病除外)都根植于个性素质,这是公认的学术观点。心理障碍大都与幼年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是相应的教养态度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畸形的个性,因此心理障碍的成因是社会性的,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等生物特征是继发的。
不自主地逃避和依赖是心理障碍者的重要特征。一位26岁社交恐惧女青年从未品尝过恋爱的甜蜜,追求幸福的愿望促使她进入心理治疗,治疗过程中问题的暴露却又有点让她望而却步。原来她对人的恐惧与其强烈的依赖心理密切相关,依赖带给她诸多好处,而恐惧为她找到了逃避自己责任的理由。心理治疗的重要目标就是促使其放弃依赖,独立面对生活。
心理导师精心安排的一次溜旱冰活动让她彻底领悟放弃依赖是她获得幸福的必由之路。初始,导师扶着她开始了艰难的起步,片刻后导师果断地拒绝继续扶持,能够顺利滑行后导师再次前往扶助,可这时女青年却摔倒了。
心理障碍还是一种情绪行为习惯。当事人认为特定环境产生特定情绪是必然的,比如某些社交恐惧者认为,在大庭广众下表演自己一定会恐惧的,因此面临这样的场合当事人必然地产生恐惧情绪,从而习惯性地回避。强迫、抑郁者同样如此,因此,心理治疗是一个改变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否定这种所谓定势的过程。
由于当事人长期处于非正常生活状态之中,缺乏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是需要时间累积的,这是当事人状态改善长期性的原因。 但是,知识和技能的累积不是心理治疗的过程,其有赖于当事人积极的观察学习态度和勇敢行动,给予相应指导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