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之所以普遍缺乏安全感,社会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1.熟人社会逐步瓦解。过去,大家的圈子基本固定,抬头不见低头见,甚至半个城区都是熟面孔。如今,异地求学、工作的迁徙潮使原本平静的熟人社会逐步瓦解,住在同一小区的邻居都互不相识。陌生,自然难以产生信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发现,仅有三成人会相信陌生人,并找到安全感。脱离熟悉的群体后,人们内心惶惶,无所依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2.市场经济增加不确定性。过去,人们吃大锅饭,尽管收入低,生活质量差,但收入稳定,无需为生活变动而担心。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却充满变数的时代,不确定性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平添一份恐慌。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连一些年轻人都开始担忧起养老的问题。
3.自媒体传播引发恐慌。微博、微信的快速传播,让受众每天都会获取大量信息,尤其负面信息总能抓住大众的眼球。都市报、互联网等“传统”媒体为了打赢舆论战,总会对一些“新鲜事”添油加醋,四处寻觅。比如大学生跳楼、孩子被拐、司机斗殴等恶性事件,只要曝出一起,接下来的日子里,类似的新闻就会铺天盖地袭来,造成处处是苦难的错觉。
从个人层面来说,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6~24个月的婴幼儿,假如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需要得不到满足、啼哭无法得到回应,很难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儿童时期,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教育方式粗暴,孩子也容易缺乏安全感。被伤害过的人也容易缺乏安全感。比如经历过失恋的人可能会在下一段恋情中疑神疑鬼;曾经贫穷的人怀有对金钱的匮乏感,进而不择手段地“捞钱”;总被批评、否定的人对未来充满不安,害怕生活失控。
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无本之木,难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很难用心生活。他们总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或让心处在焦虑状态中,才能应对未知的变化。生活中某些细节能体现出安全感缺失,比如有的人一旦穿没有口袋的衣服,手就没地方放,心里没底;有的人出门或睡觉前要一再检查门是否锁好;去饭馆或坐公交车会找一个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睡觉不抱个东西就不踏实;家里囤放着很多食物或日用品等。
如果存在上述表现,首先要试着承认一个事实:人生本来就不安全。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必须属于谁的,财富、地位、权势和情感无一例外。唯一属于我们的是内心的感知和经验,也就是说,安全感别人给不了,必须靠自己。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中没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有需要被理解的事情。当你理解并接受不安全,甚至学会和它相处之后,建立起来的安全感才更可靠。
其次,缺乏安全感本身不是坏事。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者会将不安全感作为一种动力,他们觉得自己是富足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万一不是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
最后,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有些人认为自己学历低、能力差,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自然缺乏安全感。如果能合理地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会逐渐增强,那么内心的不安和疑虑也会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