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心情不好”不知何时成了大学生中流行的话,很简单的几个字却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据报道,青少年自杀者中有70%是源于抑郁症,它被称为当今的“心灵感冒”,已成为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5%-10%。中国大陆(2004)抽样调查患病率4.8%,北京市(2005)报告患病率4.7%,时点患率3.0%,终生患病率7.0%。WHO(1993)预测到2020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抑郁症已成为临床常见的一个问题,如果及时诊治则能提高治愈率,但目前的诊治情况不容乐观:抑郁症的误诊率高达50%,40%-80%的抑郁症患者不寻求治疗,40%的治疗期小于6个月,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受到影响,生活质量比正常人差。既然抑郁症已经对人们造成了如此大的威胁,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呢?如何识别它?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案例来了解一下。
某青年教师,因心烦、紧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两个月求医。该患者上课时,课堂上有两个同学打闹,当时即感到心慌、紧张,但还是将打架双方拉开,处理得当。回家后,该教师即感到十分恐惧,在爱人面前开始痛哭,此后经常哭泣并开始失眠,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后换到别的班任教,仍有担心,不知怎么教育学生。遇到事情总往坏处想,并逐渐出现心烦、紧张,工作能力下降,整宿失眠,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有想死的念头,但担心死后家人没人照顾,没有实施具体行为。
这是一个重度抑郁的患者。首先,存在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存在抑郁情绪,丧失日常活动中的兴趣或快乐,精力下降,易疲劳;其次,这个患者还存在许多抑郁发作的附加症状:
自我评价减低、反复想死或自杀,失眠、食欲下降,两个月体重减少近10斤。该患者不能再胜任现在的工作,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和不良后果,达到了诊断抑郁症的严重标准。诊断抑郁症还有一个病程标准,即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两周,该患者从发病到就医已有两个月的时间。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神经生物学因素如NE假说、DA假说等;社会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等。目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提倡药物治疗、正规的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等多种疗法综合的整体治疗。然而要作出一个专业的诊断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一些抑郁症的病人起病迟缓,症状被焦虑和躯体症状所掩盖,再加上社会尤其是学校的不恰当的医学教育,让许多人认为到专科医院就诊有一种被歧视感,从而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众多不良后果。
只有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对其预后是很重要的,我们能做的有哪些呢?
1.多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改变对待抑郁症的歧视态度。抑郁症并不是一种让人羞耻的病,也不是说患抑郁症的人就是脆弱无能的人,就算是一个很能干、家庭事业很成功的人也可能会患抑郁症。因为抑郁症的病因很多,不只是心理因素,有时神经生物因素也会占很大比例。对抑郁症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积极地关注自己,关注周围的人,如果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情绪低落,有时甚至透露出自杀的观念就应该提高警惕,寻求专业帮助,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歧视。
2.针对特定的人群重点进行宣传教育,尤其是针对学校中的学生---这个庞大而特殊的人群。现在就学、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使得广大师生心理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师们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否则就像小案例中提到的患者,自己都有了问题,学生出现了问题到哪里去寻找可以提供帮助的对象?如果有条件,建议在学校内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对校医室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面向广大师生提供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宣传教育、提供咨询,发现有自杀等较严重倾向的患者要严防自杀,找监护人,通知家长,及时送至专科医院救治,并督促患者坚持治疗。学校还可以与专业医院建立长期的联系,以便于有专业人士定时辅导,及时将有必要住院的患者送至医院。
总之,在抑郁症的防治上,针对青少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只是攸关学校,更是攸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抑郁症患者走出抑郁的泥沼,重新回归到健康的生活。
(审核:徐粤宇 唐星星 蒋淑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