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


作者:     发布时间:2006-12-25 00:00:00

 

    柯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在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尔伯格的理论体系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道德发展的研究方法和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等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介绍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思想。

    一 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

    柯尔伯格继承皮亚杰的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他指出:“我的道德研究工作是从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个哲学家的看法出发的。”1与皮亚杰的看法相似,柯尔伯格将儿童看作是道德哲学家,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他说:“我认为发展中的儿童是一位道德哲学家,能建构关于诸如公平的普遍范畴或问题的意义。”2

    按照柯尔伯格的看法,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份,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他所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的判断,即道德评价。道德判断不同于其他判断,它具有三个特征:首先,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前者是解决道德领域中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后者是解决认识领域中的是不是问题。因此,对道德判断和推理的研究要区别于皮亚杰对认识判断和推理的研究。其次,道德判断是一种社会判断,即对人的判断,而不是对物的判断。前者是对社会领域中的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各种冲突性的权利和义务的选择和判断,后者是对物理关系的判断和推理。再次,道德判断是一种约定的或规范的判断,即对应该、权利和义务的判断,而不是对喜欢、爱好的判断。道德判断的约定性是引导、指向、驱动人们采取一定的道德行动。在柯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2.道德判断的结构与内容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可以从其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加以界定,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道德判断,既有具体的内容,又有特定的结构。道德判断的内容是指思考了什么,包括有关的道德事实,供参照的道德观念及相应的看法。道德判断的结构是指怎样思考问题或思考的方式,是对具体道德内容思维加工的方法和过程。评判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不能着眼于道德判断的内容,而必须考虑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看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道德判断的结构与内容是一个判断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结构规定了内容,而内容体现了结构。

    3.道德判断的结构与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容。他主张,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变迁而发生的一种形式方面的或质上的变化被称作一个‘阶段’,结构??发展理论家称作结构。”3而且“道德阶段只是道德判断或推理的结构,道德判断的结构必须与道德判断的内容区别开来。”4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推理有着明显的区别。柯尔伯格正是按照道德判断结构的性质不同,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4.道德发展的条件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是制约其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即皮亚杰所刻画的儿童智力或理智发展。儿童的理智发展决定其道德发展水平,皮亚杰的逻辑认知发展阶段的提高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因为道德推理显然也是一种推理,较高的道德推理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推理。个体的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5皮亚杰的逻辑推理是一种基本的推理技能,它决定着其他基本推理技能,自然也包括道德推理技能。可见,逻辑阶段的发展是道德阶段的必要条件,没有较高的逻辑阶段的获得,就不会出现较高的道德阶段的发展。虽然皮亚杰的逻辑认知发展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个体的逻辑阶段可以高于其相应的道德阶段,但没有人的道德阶段高于其相应的逻辑阶段。

    虽然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导致道德发展。道德发展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它们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道德争论。柯尔伯格称之为“角色承担机会”。角色承担又称社会认知,它指个体在他们相互作用过程中想到他人的态度,意识到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首先提出儿童发展中的角色承担问题,并加以系统研究,他提出个体的角色承担或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个体的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发展经历了具体个人的观点、社会成员的观点和超越社会的观点三个发展水平,并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几个阶段。角色承担的这种发展过程对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实质上道德所反映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柯尔伯格借用塞尔曼的个体角色承担发展来说明个体的道德发展。他认为,个体的角色承担发展为其道德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前面已经指出过,较高的逻辑阶段的获得为较高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逻辑阶段与道德阶段的联结不是直接的。首先是皮亚杰的逻辑阶段为塞尔曼的角色承担阶段的获得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是新的角色承担阶段为柯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的获得提供了可能性。换言之,逻辑阶段是最基本的条件,它决定着角色承担阶段的提高,并通过它决定着道德阶段的提高。角色承担阶段在逻辑阶段和道德阶段之间起一种桥梁作用。没有逻辑阶段的提高,就没有新的角色承担阶段和道德阶段的提高。同样地,没有角色承担阶段的提高,也就没有新的道德阶段的提高。而且,个体的逻辑阶段与角色承担阶段的前后间隔较大,而角色承担阶段与道德阶段的前后间隔较小。尽管角色承担阶段密切联系于道德阶段,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角色承担阶段是更一般的社会观点发展,它不像道德阶段那样处理公平和正误的选择。个体在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判断要难于他简单地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像逻辑阶段一样,个体的角色承担阶段早于相应的道德阶段的发展。角色承担阶段是道德阶段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5.道德发展的动力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道德结构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个体的品德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质变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正如柯尔伯格所说:“(道德)阶段或心理结构并不取决于机体,虽然基于内在的组织倾向;阶段也非儿童的文化和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尽管要依赖于经验知识。阶段是儿童和世界的相互活动的经验之产物,正是这种经验导致儿童自身组织的重新结构化,而不是将文化模式强加于儿童。”6既然结构是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结构必然是发生的;而发生又是指一个结构向另一个结构的转变和发展。于是,结构与发生就在此结合起来,从而得到建构的概念。因此,在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观上,柯尔伯格既反对成熟论又反对学习论,而主张相互作用的建构论。

    二 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1.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道德发展的阶段概念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道德发展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1)结构的差异性。柯尔伯格在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道德判断和推理的结构(思维模式)有不同的类型,它们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柯尔伯格正是按照这种结构的差异特征来划分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的。个体道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结构的转化和质变过程。

   (2)不变的顺序性。个体的道德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变的、普遍的阶段顺序。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发展总是依序向前移动,既不能后退,也不能逾越。这在一切文化中都是如此,文化和教育可以加快、延缓或阻止个体道德发展,但决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

   (3)结构的整体性。每个不同的、依序发展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在特定的道德任务中,一个特定的阶段反应不只代表与该任务相似的任务所决定的具体反应,而代表了一种潜在的思维组织。也就是说,每一个道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标志一个阶段发展水平的道德观念在许多儿童的道德行动中反映出一致性,同时,在一个儿童的许多道德行动中,道德认知的反应水平也是明显一致的。这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是连贯一致的。

   (4)层次的整合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增加分化与整合的结构顺序,以逐步达成其共同的功能。前一阶段的思维总是融汇到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思想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新的阶段是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的,因而它是新旧结合的综合体。

    2.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

    柯尔伯格最初在1958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六种类型,而且发现它们可以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这就是他关于道德发展的最早模型。该阶段模型随着柯尔伯格对其评分方法的不断改进而进行多次的修订。正如莱斯特指出:柯尔柏格提出的“不止是一种阶段描述和评分系统,而是一簇阶段描述和评分系统”。柯尔伯格在1980年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是经过柯尔伯格及其同事在美国进行30年的追踪研究和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所证明的。不过,柯尔伯格第三次修订的标准问题道德判断测量方法只能测量前5个阶段,并不能测量作为普遍伦理取向的第6个阶段。也就是说,该模型的1-5阶段是经过实证证明的,而阶段6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证明。

    3.道德发展阶段的年龄趋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反映的是个体道德认知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趋势。就具体个人来说,个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往往不是使用单一的阶段,通常是使用几个阶段的推理,也就是说,个体的道德发展的阶段是交叉和混合使用的。为此,柯尔伯格用“优势阶段”来说明个体的道德发展。同时,由于个体道德发展受到其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条件制约,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速度不是同步的。因此,个体的年龄阶段与其道德阶段不是绝对对应的。柯尔伯格的多年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美国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的被试来说,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都使用阶段1和阶段2的推理,也有少数青少年和成人犯罪者仍使用前因循水平的道德推理。大多数青年和成人都使用阶段3和阶段4推理。只有大约10%的少数人在20-25岁以后才能达到后因循道德水平。

    三 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的评价

    柯尔伯格在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的理论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我们知道,早先的思想家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与道德和价值知识区分为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实证科学是以科学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规范科学是以哲学思辨为基础,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在康德那里,实证科学处在此岸世界,规范科学处在彼岸世界。从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开始,人们相信阐明实证科学对于规范科学是一种必需的、基本的和不可缺少的帮助,并试图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实证的心理学说明规范的伦理内容,但往往都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途径。而柯尔伯格的理论着重探索了道德发展的认知基础,区分了事实或认知判断与道德或价值判断的不同。道德领域主要研究“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的价值判断问题,认知领域主要研究“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事实判断问题。而且,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之上不断分化、整合而成的。没有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就不可能产生有关价值判断的行为。正由于认知判断的发展才能逐渐建构起有效的价值判断机能。因此,柯尔伯格认为,道德上的“应该”要从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实证研究中所揭示的认知上的“是”为依据。这样,柯尔伯格就在实证科学(道德心理学)与规范科学(道德哲学)之间成功地架起一座桥梁。把道德现象的某些可实证的内容,交由心理学进行实证研究,使之具有科学的形态;与此同时,道德哲学又可以从中吸取新的启示,用以进行新的哲学思考。道德现象不再是哲学思辨的对象,而是具有科学实证的形态了。所以说,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促进道德现象研究走向科学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他的理论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科学是多门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柯尔伯格的理论从道德认知研究方面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柯尔伯格着重研究了个体道德认知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揭示出个体的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道德判断和推理这类认知问题纳入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内,把人的认知和思维过程研究扩大到社会认知的范围,从社会认知方面将认知科学推向前进,推向更为深广的领域。

    第三,他的理论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科学化。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是如何使道德教育走向科学化。科学的根本精神是要按照规律办事,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表现在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这一点在认识上是没有问题的,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贯彻和实践。在这方面,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做了有益的尝试。柯尔伯格在30多年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这一模型反映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柯尔伯格提出把促进发展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并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由此可见,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张根据儿童道德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来实施道德教育。在他看来,个体的道德品质(主要是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是在受教育者自身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经验的不断结构化过程。因此,道德教育既不能低于也不能高于学生现有道德发展水平,低于现有发展水平,显然就没有教育意义了;高于现有发展水平,往往就成了空洞说教。在这两种情况下,教育都不会有多少效果。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道德教育科学化、系列化的过程中,建立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但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其中有两点最为明显。首先是他的理论没有解决道德发展中的知情问题。一些批评者纷纷指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柯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分析过于“冷血无情”了,太多地强调“冷冰冰”的理由,而没有充分说明移情、热情、义愤、内疚等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不过,柯尔伯格对这一批评作了解释。他认为,他不是忽视情感和意志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而是将它们看成是道德推理过程的一部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不是与道德发展无关的因素,而是道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达到阶段6的人,如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不但达到道德认知的高度发展,而且也是具有巨大道德热情和情感的人。柯尔伯格还进一步认为,他不是反对情感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而是反对道德的情绪主义。情绪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情绪、情感表达,而情感和热情无所谓对或错。实际上,真正的道德判断正是要判别是对或错的事实,而对于对或错的判断依赖于提供理由证明。很显然,情绪主义忽视了道德判断的理性方面。尽管柯尔伯格对其理论进行了辩护,但我们认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根本上说,还是过于强调道德判断的认知成份,轻视道德判断的情感因素。即使他后来坚持情感是道德判断的组成部分,但他还是用认知的观点来解释情感的,这样还是等于没有情感。所以,柯尔伯格对情绪主义的批评是矫枉过正了。他没有阐述清楚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关系以及道德情感究竟在道德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也没有把道德中的知情有机统一起来。

    其次是他的理论没有解决道德发展中的知行问题。柯尔伯格和皮亚杰一样,不专心致志地研究道德行为,而关心道德行为背后的理由和推理。他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首先是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才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成熟的道德认知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有较高的预测力。但我们通常看到人们的道德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并非都是由于缺乏判断能力,但却作出消极行为,常常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相反,有些儿童虽然没有正确认识到道德准则,却作出积极的行为。所以,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要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因而,柯尔伯格着重从人的道德认识说明其道德行为是不够的,他没有彻底解决道德发展中的知行关系问题。一个人的全部道德面貌应该包括获得部分(认识或能力)和操作部分(行为或表现)。如果光有获得部分而没有操作部分,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而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统一的。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最终都要归宿到人的道德行为上,道德教育效果最后是体现在道德行为结果上。


 

上一篇: 班杜拉 下一篇:维果斯基

返回顶部

图书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 2012-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电话:0731-58683601 

湘教QS3-200505-000062 湘ICP备14008333号

湘公网安备 43030402000133号